從產品開發到行銷 十堂課 (二) — 新產品開發流程看這篇就夠

--

你不可不知的新產品開發流程

身為產品經理或是公司老闆,抑或是想要創業的各位,如果想要開發一個全新產品,就不以不知道產品正規的開發流程架構,以免做出了產品卻不符合市場需求。

又或著你是公司的RD或是行銷業務,當你在抱怨為何產品經理這樣開規格的時候,最好先清楚知道一下完整的產品流程,回頭看看自家的產品經理是否有做到該有的流程。下面提供的開發流程基本上就是完整的架構,但是每間公司未必可以都做到盡善盡美,畢竟有公司文化問題存在,但各位可以參考下面之步驟,進而看看是否可以改善或提議改善公司之開發流程,進而讓產品能更好。

新產品開發流程七步驟

我利用林英祥老師的 LIN Model 的產品開發流程來說明。總共有七個步驟,給各位參考。後面會有針對個步驟詳細的介紹

1.新產品開發策略 (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y) — 利用既有資源搭配公司策略與優勢決定產品品項/產品線

2. 理念產生 (Idea generation) — 確認產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來滿足消費者需求

3. 篩選與評估 (screening & evaluation) — 從多個產品開發點子中挑出最有獲利潛力的產品開發

4. 商業分析 (business analysis) — 為篩選完畢的產品做商品化分析,確認定價 / 產量 / 成本結構 / 獲利預期

5. 開發 (development) — 做出產品原型 (prototype) ,通常會做出產品精模

6. 測試 (testing) — 利用產品原型測試產品是否符合預期市場需求以及規格

7. 商品化 (commercialization) — 透過生產 / 物流 / 行銷 / 廣告 一同合作,經過大量生產(mass production, 簡稱MP),透過通路鋪貨到媒體曝光,就開始展開了促銷與銷售

可以將新產品開發流程歸納成四個階段

  1. 概念階段: 概念的產生與篩選

2. 原型階段: 產品測試

3. 商業發展階段: 廣告布局策略 / 包裝定義 / 產品名稱測試

4. 上市後追蹤階段: 追蹤廣告/促銷活動成效,追蹤使用與態度 (used & attitude, U&A)

來進入新產品開發流程每個階段的正式說明

STEP1: 概念產生

好的概念產生卓越產品,需要貼近消費者才能開發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。例如我負責微星的重點英雄產品,輕薄型的電競筆電GS65,用的是公司從未用過的外觀設計(ID),以及過去從未做到過的產品規格,這些都是透過觀察各論壇 / 問卷資訊/ 個渠道回饋等等得來的產品概念,但總結一下,好概念要如何來呢?

  • 焦點座談 (Focus group) — 最傳統的質化研究方式,比量化研究更精闢的使用者意見。透過找尋代表性的意見領袖組成焦點團體,藉由研究他們的意見發想新產品點子。
  • 研發團隊 — 有時可透過與研發團隊的討論激發產品概念,因為研發的角度絕對跟使用者不同。當他們鑽研久技術了,可以提出更新技術的提議來嘗試。
  • 競品分析 — 透過了解競爭對手來知道競品的優缺點,進而去開發新產品打擊競品之劣勢。資訊的收集可以透過多次參加多個展會或是查看對手的網站得知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如果一直只關注競爭對手,有時候我們只能做出”me too”的產品,透過觀察對手的過程中做出差異化是格外重要。畫出與確認競品產品的定位格外重要,可以參考我在微星的基本作法。產品區隔表如圖一,競品規格比較表圖二。
  • 沉浸研究 (immersive research) — 可快速了解使用者需求,直接與研究者一起生活來實地觀察他們的研究方式。但說實在這個在公司內部較少做,大多以座談為主。
  • 通路回饋 — 因為很多企業都要靠通路與客戶做第一線接觸,因此通路的意見回饋特別重要。資料的收集大家都知道很重要,如何管理通路取得市場資訊,我認為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十分重要。舉例來說,電腦銷售在Best Buy與Amazon特別多,因此我們在制定電競筆電的產品規格前,甚至先行詢問這些大通路的意見,並且在做出原型(prototype)的時候也會直接與通路先行溝通,避免產品偏離市場需求,開始量產後才發現就已太遲。
  • 異業合作 — 與不同公司合作做出全新的事業藍圖。例如我在CyberLink (訊連科技) 做事業開發的時候,就是要找各種異業合作。舉例來說,CyberLink重點產品 威力導演(影片編輯軟體)就可以跟授權音樂平台合作,畢竟做影片的人有一部分需求會要把影片用於商業用途。這時候就可以在軟體內直接透過API連結,讓授權的音樂可以直接在影片編輯軟體內購買並且下載。在這模式下,CyberLink就可以跟授權音樂平台談分潤。同時也讓影片編輯軟體更多功能也更user-freindly,使用者就不用跳出軟體找音樂平台購買與下載。
圖一
圖二

STEP2: 概念篩選

不外乎要靠著消費者調查的數據來協助概念篩選,而消費者調查有分 單一測試(monadic test) 或是 序列性單一測試 (sequential onadic test)。當創業者創業時候,開始開發或是引進越來越大量的產品的時候,也就是產品線越多,單一測試就會越多需求,因為每個產品都要請N個消費者做問卷或訪談,而N個產品的話總費用 = N*N個 X 每個問卷費用。這樣情況下,測試費用就會瘋狂飆升,因此序列性單一測試很適合產品線多的公司使用。

序列性單一測試概念是,舉個例子,若公司有三個新概念,有效樣本數為300人,3個產品線總共3個新概念,總共只需要找900人受訪,而單一測試卻要3 X 300 X 3 = 2700人,足足差了3倍的費用。

但要注意避免誤差,誤差可能情況例如順序影響 (order effect,消費者下意識計較容易記住第一個概念) 以及 比較影響 (contrast effect,比較第一個與後面幾個的概念)。避免方式就是打散測試概念於同一人中,相似性低的測試品項放在一起。

例如公司有賣喇叭(A) / 耳機(B) / 行動電燈© / 手機鏡頭(D) 等等不同新產品於不同產品線,那麼就把A / B / C / D的各產品放於同一人中,而非某人都做A的或是B的測試。然後新概念測試的順序最好要打散,如BACD 或是ABCD等等不同順序組合。

STEP3: 原型產品測試

原型產品有分內部測試與外部測試,我會針對兩者進行說明。

內部測試

在確認概念後,研發部門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依據產品規格將原型製作出 來,並且投入到消費者調查進行原型測試。

目的: 測試新產品是否能被消費者接受,了解吸引的點以及購買頻率

對象: 內部員工與專家

依據產品別測試對象也不同,若是食物飲料可以請公司專家先行測試,再給公司員工內部測試。若是3C產品,由於研發經費高加上原型成本高又有保密問題,大多都做內部測試。

例如我擔任產品經理期間,電競筆電新產品原型都是做出來後(EVT stage產品),給最重要的美國通路看,然後再將之給業務部門/產品部門/研發部門長官看過之後,加上產品經理本身洞見,去調整原型的架構。但絕對是不會直接將原型拿出去詢問消費者,因為這絕對會使產品曝光。

外部測試

如果是以超市量販店為主要通路的產品,就會進行外部測試。而外部測試又有分中央定點測試(CLT, central location test) 以及 讓消費者帶回家試用(HUT, home use test)

中央定點測試 (CLT) — 簡單快速,例如在量販或超市中,直接請人試用 (常見costco試吃就是此概念)

讓消費者帶回家試用 (HUT) — 需要帶回家測試的產品 (例如洗髮精一定要 回家試用,消費者無法當場洗)

外部測試原則: 不露出品牌LOGO與相關訊息,且找重度使用者 (heavy user)

STEP4: 概念測試

新產品流程很重要的觀念是,新產品測試與概念測試是並行的。概念測試是確認新的”產品概念”是否可被市場接受。這是在上市前重要的測試階段,此階段的樣品是經過STEP 3 的產品測試階段透過專家與內部員工的意見反饋後改良的結果。

目的是了解甚麼概念會讓最多消費者決定購買未見過之產品。而這些概念是否有辦法深植消費者心中,跟後續行銷策略有關。

為減少誤差,最好用單一測試,並且樣本數300以上較佳。但是耐久財或是3C很難提供給給消費者免費體驗,耐久財以電競筆電來說,就是進入MVT sample stage拿去給業務跟客戶討論,而非與終端消費者確認概念。主要是確認客戶能否接受新產品概念,若沒有就要趕緊在量產(MP)之前修改完畢。

可得之數據: 第一次購買率 (trial purchase) / 第一次購買量 (repeat rate)

樣本數: 300人以上

方法: 主要以單一測試為主

對象: 所有消費者

STEP5: 最終概念與產品測試

此部分在耐久性產品是沒有的,因為最終測試主要要取得再購買率,而耐久財的產品生命週期有的都一兩年以上,市場變化太快難以估算。經過兩輪測試之後,最後的測試會掛上品牌,可以利用CLT與HUT搭配上競品直接給消費者比較。

利用概念測試與最終測試得到五個銷售元素之係數 (sales components) 用於預估新產品上市銷量 (第一次購買率 / 第一次購買量 / 再購買次數 / 再購買數量)

可得之數據: 再購買率 / 再購買數量 / 再購買次數

樣本數: 125人以上

方法: 主要以單一測試為主 (一樣有分CLT或是HUT)

對象: 所有消費者

STEP6: 廣告發展與廣告測試

廣告方式有多種,影片 / 文案 / 圖片 / 線上線下活動 等等。由於廣告費用高,需要精準,廣告評斷標準指標為:

  • 次日廣告記憶 (day after recall, DAR) — 讓消費者看完廣告後,確認是否記得 品牌/品類/賣點
  • 說服效果 (persuasion score) — 消費者看過廣告後,是否提高購買意願

要注意的是,以上之測試都需要搭配AB testing以驗證成效。或是現在數位行銷正夯,影片的點擊率,觀看時間長短等等都是評斷標準。

行銷部分以後的文章會再細談。

STEP7: 上市後追蹤

確認上市後之產品銷售狀況是否如預期? 消費者反應與媒體反應如何? 藉由上市後追蹤看是否要修正產品開發流程,確保下一個新產品可以避免同樣錯誤再發生。

實際案例: 電競筆電上市後,都會密切關注重要媒體的評論,例如Notebookcheck / laptopMag,甚至是KOL的影片與文章。同時也會看Amazon與Bestbuy的使用者評論,還有個國外站的業務feedback,也透過salesforce的軟體快速收集市場回饋。而老闆關注的更是銷售量是否如forecast,畢竟開一個新的產品模具動輒百萬。

結語

希望透過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流程架構解說,能夠讓每位需要了解流程的人有個可以依循的方式,進而讓新產品順利完成開發並且暢銷。下一篇文章將會講解新產品開發十個失敗的原因,有興趣的人歡迎follow我,也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與我討論

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00340121087

--

--

艾力克斯的知識分享頻道(李建霖)

透過產品經理與創業的過程,將之撰寫成文字,期望與台灣人們一起成長 (產品經理/創業/事業開發) . 有任何想法歡迎一起交流與成長,mail: gladiator0303@gmail.com